
在“军统三剑客”中,沈醉、徐远举和周养浩的命运各异,经历了从被捕到特赦的漫长岁月。沈醉在1960年获得第二批特赦,是三人中最早释放的;而年纪最大、最迟获得特赦的是周养浩,他在1975年才得到最后一批特赦;与沈醉同年出生的徐远举,却没有走出战犯管理所,最终在1973年因气愤过度心脏病发作去世。
沈醉和徐远举都出生于1914年,而周养浩则比他们大八岁,生于1906年。根据年龄计算,1949年云南起义时,沈醉和徐远举分别为35岁,周养浩已经43岁。而特赦时,沈醉已46岁,周养浩年过六十,而徐远举在1973年去世时,按虚岁计算,刚好60岁。
回到上世纪70年代,60岁并不算是早逝,但和其他战犯相比,徐远举的生命确实显得短暂。第一批特赦的战犯,平均寿命超过83岁,像曾扩情、杨伯涛、郑庭笈等人都活过90岁。而徐远举的“夭折”与沈醉有着直接关系。从被捕那一刻起,徐远举就对沈醉不满,并且长期怨恨沈醉。即便两人关系逐渐缓和,但每次特赦时,徐远举都会想起沈醉出狱时说的那句激怒他的话,最后积压的情绪让他气得暴发,导致了致命的心脏病。
展开剩余73%沈醉自己也承认,在监狱里,他是唯一和徐远举、成希超、周养浩等人一起关押的,而他们对他满是敌意。徐远举尤其直白,他骂沈醉“出卖了大家”,讽刺他怎么会没有职位,反倒和他们一起受难。军统三剑客的性格差异明显:周养浩冷静而锋利,沈醉圆滑灵活,而徐远举则性格急躁,容易冲动。
在被关押时,沈醉曾在飞机上带着一些点心,这一举动意外拉近了他和徐远举的关系。徐远举看到沈醉手里拿着点心,高兴地抢了过去,还称那天是自己的生日,顿时气氛轻松了许多。然而,这种表面上的和解并没有消除徐远举心中的怨恨。反而,徐远举和周养浩等人越来越看不起沈醉,想要寻机报复。
沈醉进入白公馆后,立刻与其他被囚的战犯建立了关系,特别是和王陵基、宋希濂等人关系密切。周养浩看着沈醉过得挺好,心中的怒火再次被点燃。某次,周养浩忍不住拿起板凳朝沈醉砸去,幸好宋希濂及时制止了他。宋希濂这时虽然比周养浩和徐远举地位更高,但由于沈醉在他们面前的低调和手腕,逐渐缓和了他们之间的关系。
沈醉回忆,自己为了讨好徐远举和周养浩,常常把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们,试图化解矛盾。毕竟,沈醉的生活较为宽裕,战犯们都知道他手中有不少“个人财物”。这些物品和金钱未被没收,而沈醉总是能用这些东西赢得他们的好感。
到了1956年,三人都被转送到功德林,彼此间的仇恨终于淡化。三年后,特赦的消息终于传来。第一批特赦名单中,军统特务并未包括在内,沈醉对此虽有怨气,但并没有过激反应。徐远举则情绪失控,大声抱怨自己写了那么多材料,怎么连个跑龙套的机会都没有。
后来,沈醉对徐远举说,自己可以在第二批特赦时代表发言,第三批特赦的机会一定也有他。而正是这句话,给了徐远举新的希望。可惜的是,徐远举并没有等来他的“第三批”,不仅如此,他的失望和愤怒逐渐加剧,最终在1973年1月,徐远举因为过度气愤和高血压爆发,导致脑血管破裂去世。
徐远举的死给管理所带来了极大的麻烦,而沈醉此时已经重新回到了文史专员的工作岗位,享受着高待遇。两年后,周养浩才获得特赦,但他并没有选择继续和沈醉合作,而是离开了国内,最终在1990年死于洛杉矶。
徐远举的过早离世,沈醉是否有责任,是否对他“火上浇油”,或许只有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才能回答。根据两人复杂的关系以及历史背景,徐远举、周养浩活到六七十岁才病死,这一事实让人不禁深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